标题:施耐庵和郑板桥,这俩老哥的家底儿——兴化,直接给我整不会了!
我跟你说,今儿个我才算是见识了什么叫“藏龙卧虎”!
就冲着“全球四大花海”之一那个“千垛油菜花田”的名头,我一脚就踩进了兴化这地界儿,江苏泰州管辖的县级市,古称昭阳,我心里还嘀咕呢,这地方,听着有点儿陌生啊。
结果呢?
我人还没站稳,就被这里喷薄而出的历史文化给直接砸懵了!
你敢信吗?
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这里就已经有人烟了!
春秋战国那会儿,它在吴楚之间来回倒腾,然后公元920年,建县!
建县啊!
这得多少年的沉淀?
我脑子里一瞬间就蹦出了一堆古老的画面,直接把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。
更绝的是什么?
这地方,净出“妖孽”!
从南宋咸淳年间一直到清末光绪,262个举人,105个进士,状元文武各一个!
这比例,简直逆天了!
我当时就想,这地儿是不是风水特别好,专门培育大神啊?
然后,那两个名字,直接把我震得汗毛倒竖!
《水浒传》的作者施耐庵!
“扬州八怪”里那个笔墨风流的郑板桥!
我的天爷,这俩老哥,一个写尽江湖豪情,一个画透人间风骨,居然都是兴化人!
明代的宰相李春芳,五朝元老高谷,史学家李清……一长串如雷贯耳的名字,直接把兴化的文化厚度给我夯实了,深深烙印在了我心里。
晚饭刚撂下筷子,我这脚丫子就自己往老城核心的四牌楼拐。
这座明代的建筑,它不是简单的几根柱子几块砖,它就是兴化跳动的人文记忆啊!
我当时就想象,最初那会儿,里面挂满了宋朝到民国初年那些孝子、名宦的匾额,乡亲们围着瞻仰,那场面,得多让人心潮澎湃?
这些匾额,可不是随便刻的,都是统治者亲笔写或者颁发的,荣耀啊,那是直接往脸上贴金的荣耀!
可惜啊,上世纪文革那会儿,楼塌了,匾散了,我心里一揪,哎,历史的伤疤啊。
可兴化人硬气!
八十年代,他们又把这四牌楼给重新支棱起来了,基本按着原样,还从民间硬生生找回了7块原先的匾额,多不容易!
现在你进去,一层层叠叠的,各种风格的书法匾额,启功的、沙孟海的、赵朴初的,47位当代书法名家的墨迹,相互辉映,我眼睛都看不过来了!
站在那里,我感觉我不是在看几块木头,我是在触摸兴化曾经的辉煌岁月,每一块匾额后面都藏着一个故事,它们都在无声地告诉我,这座城市,它对人才的尊崇和敬仰,那是刻在骨子里的。
我还没从四牌楼那种历史的震撼里缓过劲儿来呢,旁边就是八字桥文旅街区,简直就是无缝衔接!
八字桥,明成化二年(1466年)建的,算下来,都快559年了!
它那两座桥,八字形交错,直接把“古城地标”这四个字给刻在了我脑子里。
我心里当时就活泛起来了,这地方以前得多热闹啊?
青砖黛瓦的房子,水系环绕,典型的里下河水乡风貌,这画面感,直接把我给拉进去了!
更厉害的是,这里保留了好多明清的建筑,什么成家大司马府啊,还有郑板桥故居!
我的天,那可是郑板桥住过的地方啊!
我感觉我当时呼吸都停滞了。
这不就是活生生的江淮水乡建筑教科书吗?
河道交织,桥梁密布,怪不得人家叫它“苏中水乡明珠”呢!
我琢磨着,当年这地方肯定是商贾云集,文人墨客扎堆儿,郑板桥那样的大咖都住在这里,那得是多大的腕儿啊!
最近几年,兴化市政府还对这里进行了保护性开发,古建筑修旧如旧,水系也给整治得漂漂亮亮的,各种人文旅游业态也塞了进来。
现在你来这儿,可以踩着青石板路溜达,看看那些老物件儿,还能尝尝兴化早茶、蟹黄汤包,我口水都快流下来了!
今晚在兴化瞎逛,虽然时间短,地方小,但我整个人都沉浸在了四牌楼厚重的人文历史里,又被八字桥那种古朴的水乡风情给迷得七荤八素。
这城市,古老和现代,它俩不是各过各的,它们是互相缠绕,互相渗透,共同铸就了兴化那独一无二的魅力。
我这心里,已经开始盘算明天的“千垛花田”了,那种期待,简直要把我给点燃了!
谢谢观赏,摄录制:Tanglili开松映画。